English

许闻献研究员的病中忧虑

1998-01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樊云芳 丁炳昌 人民日报记者 鲍洪俊 我有话说

海口市康复医院102病房。坐在记者面前正在打吊针的病人,名叫许闻献,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、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。他患的是多发性骨髓瘤(一种血癌),正在进行第三个疗程的化疗。

许闻献是我国橡胶生理学方面的权威科学家,由他主持的几项大科技成果,已经给国家创造了几十个亿、现在每年还在创造几个亿的经济效益。但他目前的医疗费尚未落实,这是他的第一个忧虑。

许闻献主持的第一项科研是“乙烯利”(一种增产刺激剂)的研制与应用。从合成它的结晶品到深入研究其增产机理,整整花了6年,从1975年起,全国橡胶垦区的实生橡胶树已基本使用了这种药剂,据统计增产幅度达到15%以上,仅广东农垦每年便增产干胶7000—8000吨。此成果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。

1986年初,许闻献主持承担了国家经委、国家科委下达的重点项目:“中龄橡胶芽接树割胶制度改革试验”。经众多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的通力合作,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,建立了一整套安全措施和技术参数。由于此技术符合我国的植胶条件,具有独特新颖的创造性,能使每亩年增加干胶17公斤,减刀40%,省工30%,199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在此基础上,许闻献进一步研究初产期橡胶的刺激割胶新制度,并逐渐总结出一套“低频、少药、短线、轮换、浅割、增肥、产胶动态分析”的综合性保护措施和调控手段。鉴定时专家们一致认为它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1996年此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,并荣列海南省八五期间十大科技成就的榜首。

1994年,“乙烯灵”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,许闻献为第一发明人。“乙烯灵”不仅在我国橡胶垦区已广为应用,同时还外销马来西亚、西非、南美、柬埔寨等橡胶国家,成为外向型创汇产品。

新技术的注入使我国天然橡胶的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度增长———仅1994年至1995两年,全国每年增产橡胶4万吨,新增产值6亿多元;同时工人割株由人均370株提高到712株,仅此一项,全国每年节省胶工8万多人,企业节省开支1.2亿元,大大缓解了胶工不足的困难,职工收入提高近一倍。至此,我国天然橡胶业基本上摆脱了低产、低效、高成本的旧模式,翻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
就这样一位对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,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和身体透支终于病倒了。据医学专家说,得了这种病,一般只能存活几个月;治疗得好,也有存活5年以上的。但必须连续治疗,费用非常昂贵。

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作了2个疗程的化疗,病情有所缓解,但医疗费加上交通费等已经花去了近10万元,这10万元全是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借的,而院里经费非常困难,每年农业部给它的拨款除去职工工资、办公费外已所剩无几,要长期支付如此昂贵的医药费几乎是没有可能的;海南省是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医疗保险改革的省份,已经花去的10万元里,有一部分也得自己掏腰包,而许闻献夫妇所有积蓄刚够一个5位数,要用来维持治疗无疑是天方夜谭。惶急中,夫妇俩不敢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下去,带上了第3个疗程的化疗药便回到了海口市康复医院。至今,这10万元医药费还未完全报销,今后的医药费从何处来心中更没有底。

现年59岁的许闻献目前还同时主持着6个大科技项目,如果他倒下后再起不来,这些项目的进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———这是许闻献深深忧虑的第二件事。

譬如农业部下达的两个重点项目“微割技术”和“导胶技术”,仅针刺2毫米的一个小口并用一条小管便可以从树皮中引出胶乳来,一周采一次胶,一个胶工一周可采6000株———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采胶水平。为了追赶和超过这个水平,为了实现世世代代梦想的“丢腰刀革命”,以许闻献为主已经对这些超低频、超微割的生理学基础进行了一系列超前研究,本来,这2个项目都要在1998年完成,但现在……

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作第1个疗程的化疗时,这个被判了“死刑”的科学家在病床上完成了赴泰国和马来西亚考察的考察报告:《天然橡胶面临世纪性挑战》。这8000字的报告,不是用墨水写成,而是用他的心血铸就。笔杆常常从他颤抖的手指间滑落下来,鲜红的鼻血滴落在雪白的稿纸上。

“只要再给我几年时间,哪怕3年,两年……”徐闻献抚摸着已经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,眼睛里蒙上了一层清澈的泪水,嘴唇颤动。这是记者多次采访中他唯一的一次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。泪水就在他的眼眶里打转,但硬是没有掉下来。

徐闻献研究员的病情及其他的困难,已开始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